公益慈善研究院

Institute for Philanthropy Tsinghua University

“第三届世界公益学论坛”在浙江乌镇成功举办

经教育部批准,2019年3月30日至31日,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浙江省红石慈善基金会协办的“第三届世界公益学论坛”在浙江乌镇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公益与乡村振兴”,50余位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的专家学者和公益慈善实务界代表出席了论坛。



1.jpg

合照


30日下午,与会专家一行赴浙江省桐乡三治融合示范带参观学习。首先,团队第一站参观了越丰村的“三治融合馆”。2013年6月,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越丰村率先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建设试点。此后,这一治理创新被明确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目前,越丰村以“一约”(村规民约)、“两会”(百姓理事会、乡贤参事会)、“三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为载体,深化提升“三治融合”建设,努力朝着乡村振兴的道路前进。随后,专家团队前赴桐乡市屠甸镇火炉浜、荣星村,参观了当地的乡贤参事会展馆,驻足观看了村规民约墙,欣赏了村庄居民自主营造的良田美景。各位到访专家对于村庄的优美的乡村生活环境与有效的乡村治理经验,表示由衷赞叹。


2.jpg
3.jpg
4.jpg

参访

5.jpg


31日上午,世界公益学论坛如期举行,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主持大会开幕式,王院长介绍了“世界公益学论坛”的产生以及愿景,并对此次论坛提出了学习、交流与共享的期待与愿望。嘉宾致辞环节,中共桐乡市委书记盛勇军介绍了桐乡独特的“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背景,以及对于本次论坛的欢迎与期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结合国家公益发展的政策背景,希望本次论坛可以成为推动公益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结合桐乡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国内高校的公益学科的合作交流提出希望与期待。


王名主持

盛勇军致辞

杨永恒致辞

郁建兴致辞


随后举行了浙江“之江公益学园”成立仪式,浙江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蔡国华宣读了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之江公益学园的文件,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江宇授牌并致辞,他介绍说目前浙江省有694家基金会,705家认定的社会组织,希望浙江之江公益学园的成立可以更好地推动浙江基层治理发展。之江公益学园首任园长郁建兴发表致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超介绍了学园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尚德致知,善道行远”的学园愿景以及“行善者善行”的园训。


蔡国华宣读文件

江宇致辞


11.jpg

之江公益学园揭牌仪式


随后,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白虹以“新公益: 发现中国义利99——创新驱动的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评估”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白虹介绍了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金融的国际化新公益平台,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构建出社会价值评估模式,并获得公益界、学术界与金融界的大力支持。


白虹发表主旨演讲


接着,论坛围绕“中华文化与乡村公益”、“互联网+公益慈善”、“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三个主题展开研讨。


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沈永东主持“中华文化与乡村公益主题分论坛。


沈永东主持


首先,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理论部主任王政伟,发表了以“复兴三堂文化,延续中华根脉”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乐和家园”在乡村治理当中,将中华文化理念与工作方法相结合介绍了六点乡村治理方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台湾中正大学企业管理学系专任教授黄德舜、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作为与谈人进行了点评。马庆钰结合自己参与地球村参与治理的村庄的体验,表达了对于地球村创始人廖晓义老师的敬佩,同时提出,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存在张力,“三事分流”是重要的乡村治理经验。黄德舜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中心,社会价值当中应该包含社工数量以及对企业负责人的诚信指标。孙春苗结合我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希望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方法、模式的总结,同时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也是重要的乡村振兴的组成部分。


王政伟主题发言

马庆钰点评

黄德舜点评

孙春苗点评


接着,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发表“为乡村提案—设计驱动对于乡村建设的价值”的主题演讲,结合“尚村守义志”与“设计小学”两个案例,介绍了在乡村设计驱动过程中,联合乡村社区推动乡村设计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宋建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公羊会全球总会常务理事孟繁佳,和的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韶关市乡村振兴基金会理事长汪跃云作为与谈人进行了点评。宋建明提出设计学应该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设计行动有助于乡村有序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设计的方法将乡村资源活化,培育孩子的美学审美力的提升是重要议题。罗家德提出“社区与设计双驱动”,其中包括产品体验,发展民宿文化创意,注重文化符号,设计驱动,大健康,第二故乡的情怀等环节,重点是社区的自组织的培育,形成社区共同体。孟繁佳介绍了“孝善”文化为中心乡村设计,强调设计本身是“格物致知”的过程,包含儒家文化,可以参与到乡村的环境,环保的建设。汪跃云指出乡村建设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城乡建设的价值与逻辑是两种逻辑,乡村本身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挖掘。乡村建设设计基金会是可以尝试的经验方法。


陈庆军主题发言

宋建明点评

罗家德点评

孟繁佳点评

汪跃云点评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结兵,苏州大副教授张潮,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宋建明围绕“中华文化与乡村公益”进行了讨论。吴结兵提出,自治是公益的基础,从互益到公益的转化是重要的过程,设计不仅包含产品的设计还有公共空间的设计,技术与治理理念相结合才可以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张潮从乡村公益与乡村慈善的区别入手,指出慈善是赠与,公益是乡村主体性的培育,儿童与老年人是关键主体,公共空间包含物理、制度与话语的公共空间,社会组织则主要参与到话语、制度等软性公共空间的建设。宋建明则认为设计学者进入乡村的策略,包括人、事、物、场、境:人包括政府、原住民、游客;事则指事因、事理,了解不同主体在乡村振兴的意图;物包括产品与环境;场则要解决场地、场所、场域的问题;境释美的境界、差异性,是诗意的呈现,代表了设计人的眼光、思维与行动。


24.jpg

圆桌讨论(一)“中华文化与乡村公益”


“互联网+公益慈善”主题分论坛由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副教授郑胜分主持。


郑胜分主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张楠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益慈善创新模式研究:功能、组织结构与影响因素探析”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我国公益慈善变革史、区块链技术及特征、区块链慈善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从资源整合与信息公开两个维度构建起区块链公益的理想模式。张楠强调区块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能带来组织变革。社会认知与参与,技术发展,政府监管与法律边界都会影响到区块链慈善的发展。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冯燕、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施从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程刚作为与谈人进行了点评。冯燕认为区块链概念非常新颖,但本身发展并不成熟,与区块链概念比较相近的概念是“时间银行”,区块链技术处于互联网慈善系统中,受助人与捐赠人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是不是捐赠人真的期望看到的,也有待商榷。施从美提出应更清晰的界定对模式与功能的区别,后续的研究需要有更多数据的支持,对于乡村公益的发展有更多方向,如乡村公益组织的筹款,农民的小额贷款方面。罗家德提出居民参与之路:区块链会创造未来,但是区块链如何用还需要居民参与,重要的是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的运用,自下而上的大数据的收集可以评估居民的有效参与,而区块链技术的利用可以实现大数据方法的共享与监督,解决信息垄断问题。程刚作为IT工程师,认为区块链技术现在还不成熟,要谨慎处理技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移动互联技术致力于信息与资源的问题,面对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制度与政策落地与执行问题以及组织机构行为问题。


张楠主题发言

冯燕点评

施从美点评

罗家德点评

程刚点评


接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苗青以“互联网与社会企业发展”为题进行主题发言,介绍“老爸评测”案例是“互联网+社会企业”的经典案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超、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家良、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克高作为与谈人进行点评。王超指出技术能带来社会的进步的假设有待商榷,商品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表现,新技术带来的权力流动的变化也非常值得关注,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元研究(对于研究的研究)的跟进。徐家良认为做公益要先从关注个人利益开始,做研究需要会讲故事,“互联网+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互联网”概念不同,做社会企业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社会企业的评定标准问题还需要更加明确。金锦萍认为这其中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定量——互联网对于社会企业带来的区别于企业的影响在哪里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二是定性——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性质不同,将带来的质的变化。互联网思维是需要小心,比如试错的思维,错一次就会丧失公信力,有些基本的底线是不能碰触的,基本的权利属性是需要明确的。颜克高指出,从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来看,从合法性问题来看,如何评定社会企业的合法性是重要问题,互联网对于社会企业的关系重塑是一把双刃剑,是拉近了人与人的关系还是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企业需要增加温度的关怀。


苗青主题发言

王超点评

徐家良点评

金锦萍点评

颜克高点评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东海大学行政管理及政策学系副教授兼主任陈秋政、浙江省红石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余立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王玉宝围绕“互联网+公益慈善”进行了讨论。陈秋政重点强调了新技术下的捐赠者权益的保障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余立军表示,新疆企业的发展面临互联网的挑战,新疆需要更多培育公益的土壤,但是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王玉宝相信新的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给信息沟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但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话语体系,新的规则,实现主体在于第三方,实现与新技术的结合。


35.jpg

圆桌讨论(二)“互联网+公益慈善”


“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主题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助理教授、院长助理蓝煜昕主持。


蓝煜昕主持


首先法鼓文理学院人文社会学群教授兼学群长陈定铭围绕“社会创新与青年返乡政策之研究:以台湾桃竹苗三个案为例”进行主题发言,重点介绍了桃竹苗客家地区三个青年返乡个案: 桃园市龙潭区国展茗茶有机茶园、新竹内湾好客好品希望工场、苗栗南庄耕山农创。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培峰,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童志锋,美国罗格斯大学社工系教授黄建忠作为与谈人进行了点评。刘培峰认为乡村振兴要从革命的逻辑向治理的逻辑转变,现在是行政力量的推动,需要考虑农民本身的需求来制定发展策略。贾西津则提出了一些思考:青年要不要返乡,为什么?乡村需要考虑自身的主体性,乡村振兴的愿景究竟是什么?童志锋强调,乡村振兴是一个村庄追求的目标,这不仅是个别发达的乡村的目标,也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村庄的可以实现的状态。乡村发展需要多样性但是总体来说是政府推动的议程,需要多元力量的参与。黄建忠则认为社会创新最重要的是“新”在哪里,需要体现新方法与旧方法的区别在哪里。


陈定铭主题发言

贾西津点评

刘培峰点评

童志锋点评

黄建忠点评


接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小云助贫中心总干事董强发表了“河边实验——公益力量如何通过社会创新链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题演讲,系统介绍了以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于2015年3月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政局的勐腊县小云助贫中心来主导的河边村实验,2015年河边村开始贫困诊断,越过贫困陷阱的路径设计,包括新业态产业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与复合型产业体系开发,促进村庄内生性治理能力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魏娜、台湾元智大学资管系副教授王秉钧、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建银、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刘国翰作为与谈人进行了点评。魏娜认为乡村振兴的三种力量中,政策的主导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带来的是助力,学者带来的是增力,而村民的动力,主要在于在地农民自身的成长。王秉钧2006年以来一直在观察中国大陆的农村发展,每一年不仅安排中国台湾人士来大陆参观,也组织中国大陆的社会组织到中国台湾的参访,他认为农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其本土性。马建银提出,相关研究还需要补充数据加以支持论点,同时组织内在于案例当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客观性的问题,也是需要注意的。刘国翰强调,乡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根,需要为下一代提供一种文化的定位。


董强主题发言

魏娜点评

王秉钧点评

马建银点评

刘国翰点评


随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王诗宗,民政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主任陈洪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立宏围绕“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进行了圆桌讨论。伍立宏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指出农村是一个完整的社区,进入农村是很复杂的,在嵌入过程中很难对农村实现重构,政府无法主导农村内部的各项工作,需要发挥农民的主导作用,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希望可以连接更多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董强指出,单一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确实很难,需要多元力量的整合,学者与公益组织均需要在基层实践,了解居民的需求,实现陪伴式的发展,扶贫解决后,接下来就是解决现代化问题。陈洪涛也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多元的参与,乡村振兴主要在做人的现代化。扶智(志)是重点,需要培养在地化的人才,社会组织有自己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势。中国人的根的问题,需要向内去找力量。王诗宗认为,元政策还是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之间需要要素的交换,需要彼此交融,农村的社会资本要改造,需要公益组织外部力量的进入,但需要留意可以复制的模式的内容。


47.jpg

圆桌讨论(三)“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


最后,郁建兴主持论坛闭幕式,郁建兴指出,本次论坛有丰富的案例,包括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东部、中部与西部,同时包含区域、文化、发展阶段等问题的讨论,成果丰硕。王名和冯燕分别进行总结,下一届世界公益学论坛承办方代表陈定铭就下一届论坛举办的时间、内容、形式等进行了介绍。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世界公益学论坛,是 2016 年 9 月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发起,致力于凝聚全球公益慈善领域的华人学者,建立公益慈善及相关主题的学术研究与对话的平台,推进全球华人学者交流合作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2017 年 1 月与台湾政治大学合作在台湾举办了以“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为主题的第二届论坛。第三届论坛聚焦“新公益与乡村振兴”,通过学术观点与社会实践的对话,探讨中华文化与乡村公益、互联网+公益慈善、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等新公益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