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研究院
Institute for Philanthropy Tsinghua University
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和敦和基金会共同出品的《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2021》于2022年1月17日线上发布。 为进一步厘清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现状、完善相关基础数据、更新最新进展,本报告在《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2019)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公益慈善教育项目和课程扫描调研。将研究生教育项目和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也纳入调研范围,以期对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状况进行更全面的扫描,并推动有志于探索公益慈善教育的高校和行业支持机构互通有无、形成合力。 本报告所指“公益慈善教育”是与社会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社会创业相关的,以传授公益慈善知识、倡导公益慈善理念、传播公益慈善文化或为公益慈善行业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公益慈善教育项目”是以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专科或研究生培养项目;“公益慈善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 以下为本报告观点摘要 中国高校公益慈善 教育概况 2012 年,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迎来起步阶段,开始由学术人才培养和理论传播拓展至行业人才培养,并出现多种公益慈善专业教育模式。 自 2019 年以来,高校公益慈善教育明显加速,专业教育项目和通识教育课程开始得到系统推进,公益慈善教育的高校社群开始形成。 高校公益慈善教育项目新增12个,其中研究生教育项目9个,包括7个社会工作MSW项目;本科生教育项目3项,这期间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推动了人道主义教育在高校落地。四年制本科专业教育取得较大进展,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的公益慈善专业申报有望取得突破。 在敦和基金会、紫江公益基金会等推动下,本科生通识教育发展明显提速。“敦和·善识计划”已支持43位教师在全国36所高校落地慈善通识课,超过2000名大学生参与学习。紫江公益基金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推动的通识课程也不断迭代,并计划向长三角地区扩散。 公益慈善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开展公益慈善教育项目的高校开始联合起来。2021年11日6日,敦和基金会和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联合举办“清华-敦和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论坛”,发布《关于共同推动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倡议》。该倡议现已得到53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热情响应。 35 个公益慈善专业教育项目包括研究生项目23个、本科项目10个、专科项目2个;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高校较多的省份。 ▲ 35个高校公益慈善专业教育项目的层次与模式分布 研究生项目中21个是依托MPA、MSW、MBA 专业硕士项目开设公益慈善相关方向,MPA项目更倾向于培养公益慈善存量人才,MSW项目则在为行业培养增量人才,MBA项目倾向于提升公益人才商业和管理素养,并培养创业型人才。此外还有2个非营利组织管理、公益社会学的学术研究生项目。 本科项目则区分四年制专业教育项目和辅修、双学位、课程包等兼修项目。 在学科背景上,公共管理院校约占一半,主要集中在MPA专业硕士项目中;社会学或社会工作背景项目约占三分之一,集中在MSW专业硕士项目中;有4个教育项目(拟)在独立学院开展,均为本科生项目;工商管理学科背景的项目有2个。 ▲ 高校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学科背景分布 在生源上,本科跨院系的兼修项目生源充足,质量较好;专科教育项目则因社会对行业的低认知与就业去向不明朗面临较大挑战;MPA 学位项目也因招生门槛较高面临生源不足问题。 本报告估算目前有超过200家高等院校开设非营利组织与公益慈善相关课程。 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非营利组织管理、公益慈善导论、社会创新创业三个方向。其中针对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以社会创新创业居多,其次为公益慈善导论,非营利组织管理较少。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课程更加侧重于公益创新创业启蒙,组织管理层面较少深入。 ▲ 高校公益慈善课程类型与受众分布 调研也表明,超过半数公益慈善课程开课教师具有实务从业经验。同时与专业教育项目相比较,超过六成通识课程授课教师的首要动机是基于教学兴趣,其他动机主要包括教研相长、融入学术群体等,教师的个人兴趣和自主性较强。 公益慈善教育创新 项目经验 基于公益慈善教育发展进展扫描,《报告2021》针对微观的教育创新项目总结出三点经验: 在“价值”上,需要具有兼顾公共价值与高校小环境需求的目标定位; 在“能力”上,宜充分依托高校既有的学科基础和研究积累“借船出海”,从增量创新入手; 在“支持”上,行业支持是公益慈善教育创新项目的重要保障。同时总结行业推动者的三点经验: 定位在支持增量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 从边缘创新迈向系统创新,注重营造教育生态; 在支持策略中抓住高校公益慈善教育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 价值-能力-支持“三圈理论” 公益慈善教育 发展障碍 站在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整体视野来看,由于过去两三年来整体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之前分析过的、公益慈善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依然存在,包括: 社会认知程度低、行业地位与职业吸引力不足而导致受教育的需求不足,从而呈现为部分项目生源不充足,教育的“市场驱动”乏力; 学科制度和高校内部的教师激励制度等导致高校公益慈善教育供给的动力不足; 公益慈善教育教学知识生产不充分、教学方法和素材不足、师资匮乏等因素导致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供给能力不充分。 中国公益慈善教育 发展趋势预测 《报告2021》基于调研和观察,提出以下五点关于中国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趋势预测: 公益慈善教育的宏观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向好,将迎来加速发展阶段; 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在短期内还难以突破,各学科背景组团创新将是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有不同教育模式各具潜力,未来发展可能面临不同走向; 以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公益慈善教育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依靠“行业驱动”、“高校驱动”的动力基础来维持,尤其行业支持仍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将进一步从增量创新或边缘创新走向系统创新,从独立创新走向组团创新。 注:本文摘选自《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2021》,内容仅代表《报告2021》观点。本报告开放共享,仅限非商业性使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以下出处:蓝煜昕,《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