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研究院
Institute for Philanthropy Tsinghua University
郭 超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教授、NVSQ主编 郭超基于个人的观察和经历,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对于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看法。 首先,郭超分享了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背景。他认为可以把大学公益慈善教育作为一种公益创新。 在过去二三十年公益慈善从无到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1998年90年代末到2016年,美国官方注册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从116万家机构增长到超过150万。中国的非营利部门从1994年非常少的数量增长到2016年的70万家。 在1999年、2000年左右,和非营利组织有关系的中文学术论文数量实现了显著发展,这和清华NGO研究所以及后来慈善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是分不开的。由于这个部门的发展,才推动了非营利公益慈善教育项目的长足发展。 从非营利组织研究的角度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发展。从2013年到2020年, NVSQ作为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旗舰刊物,每年收到的投稿数量都在大量增加。、从2013年到2016年,呈现相对平缓的增长,从2016年到2017年有了17%的涨幅,之后又进入了两年平稳时期,到2020年又有了17%的涨幅,整个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成果也在大量展现。 借用Abernathy和Utterback创新的三段论作为一个基本框架,郭超进一步分析了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八仙过海(Fluid Phase)。在一个技术刚刚出现的初始阶段,产品还没有定型的时候,大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没有出现标准和稳定的技术结构。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归晋(Transitional Phase)。随着竞争和发展,在第一阶段的后期逐渐出现了具有统治力的设计,统治力设计的出现就导致了从创新进入各种不同的产品具备一种标准化的趋势。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而微(Specific phase)。因为市场不断饱和与细分,竞争减少,每个产品每个项目找到各自的位置之后进行局部的非常细微的创新,而竞争逐渐变成了非常稳定的关系。随着标准化的进行,慢慢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他理解美国的非营利管理教育或公益慈善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大致是在2000年以前。在这个阶段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营利管理教育项目,呈现机构安排多元化的特点,比如第一个跟非营利管理有关系的项目在耶鲁大学商学院挂靠;第二个出现在印第安纳大学,当时是一个跨学科中心,后来演变成礼来慈善学院;第三个项目是伟谷州立大学,也是相对独立的跨学科的中心;第四个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们非营利管理的学位项目最早挂靠在旅游和休闲管理系。 2000年之后,基于非营利管理行业大的需求,非营利管理慢慢开始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比如像乔治亚大学,比较早在社工学院创立了非营利管理的硕士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非营利管理学位挂靠社会政策学院。 第二个阶段,公益慈善教育逐渐探索共同标准和基本框架。郭老师以NACC为例分析了各地非营利管理项目如何整合并发展出一个课程设计以最大程度满足非营利管理、公益管理项目的需要。但是在NACC大的框架下,也存在相当大的多元性。 第三个阶段,整个市场趋于饱和,基本上很难找到一个大学没有跟非营利管理有关系的课程或学位。随着市场的饱和,在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有了自己的非营利管理项目,市场开始逐渐细分,大家有各自的定位,大家对自己的目标学生群体也有自己的定位。郭超认为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市场逐渐稳定下来,大家各自找到各自的位置,在各自的位置上尽量推出高质量的项目。 郭超进一步指出第三个阶段中面临的几个挑战。 在早期没有标准、各自为战的情形下,可以出现很多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硕士项目在创立初基于教授的偏好,有很多独特的课程。到2020年已经有了如NACC提供的课程设计指南,大家在课程设计上日益趋同。那么当学术领域和教学项目变得越来越标准化时,是否会影响到创造力、多元化? 作为一个教育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应该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沟通在一起?没有人会认为实务是不重要的,之所以公益慈善教育能有今天,要得益于非营利组织实务界的这些领导者们、参与者们提供的机会。但是实务通过一个学术项目开展,一定要考虑科研多大程度和实务结合在一起。在此之下有不同的模式,比如礼来慈善学院慈善研究的学术项目就是学术型的硕士项目,像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非营利管理硕士项目就是比较强调实务的项目,项目设计各有侧重。 在非营利管理或公益慈善管理的教育里面,目前存在着两个模式,主流模式是Program-Driven Model,即项目推动型的设计。所谓项目推动型,就是在设置学位项目时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理念,对所培养的学生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创造出一系列的课程。另外一种是更加自由的,学生根据自己未来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项目。 疫情带来了关于校园项目还是远程教育的挑战。疫情改变了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逐渐推出远程教育项目。 回到创新的三段论,第三阶段一切都稳定下来了,直到有一天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出现能够撼动这样一个稳定的结构。第四个挑战远程教育会不会成为接下来非营利公益慈善管理教育项目的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