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研究院

Institute for Philanthropy Tsinghua University

主旨演讲 | 王名:中国的大学公益教育——使命与愿景

4-20211106-清华-敦和中国公益慈善教育发展论坛-未知-王名现场主旨演讲.jpg

王  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的王名教授在论坛现场分享了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他在清华大学公益慈善教育当中的前行心得和对近期所开展研究的几点认识。

一、中国大学公益教育实践探索

演讲伊始,王名教授首先将大学公益教育实践探索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公益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王名教授认为,尽管各个学校的发展程度不同,但至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专业硕士(MPA)、博士、以及博士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据王名教授介绍,在这一点上,清华大学一直走在高等教育院校的前列,并在迄今以来的教育实践中结成了累累硕果。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2001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目前已经培养的硕士和专业硕士有300多人,博士将近25人;从1998年开始合作培养博士后,累计出站的博士后已经有近80人。此外,清华大学还在等待教育部的批复,预计将从2022年开始招收专业博士研究生(DPA)。除清华大学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参与到公益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来。据悉,目前已经有两所大学申报的四年制本科学位即将获得批准,相关具体内容在研究报告中有详细数据及相关分析。

其二是大学的公益实践。对于这一点,王名教授将其内涵列举为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公益社团、以师生为主体的各类志愿服务、以各院系以及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各种公益项目和公益实践、以及大学教育基金会所开展的各种公益项目。不仅仅是清华大学,其他各个高校也在对这些实践面向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

二、大学公益教育的使命之一:省方,观民,设教

王名教授认为,大学公益教育的这两个方面之间,有着很重要的内在联系,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命的不同。大学公益教育的使命之一恰好与前面提到的“公益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有关。此处,王名教授援引《周易·观卦》的象辞,将其归纳为“省方,观民,设教”。

其中,省方是指建构理论,传承道统,以学术影响政治、制度和政策。包括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博士在内的各种项目积极培养各级各类相关的党政干部,积极参政议政。这是当下中国致力于公益教育最能够发挥影响力的一个方面。“观民”是指深入基层,跟踪实践,以田野观察和行动研究呈现公益创新和实践发展、不断升华理论和思想。这是当下中国大学公益包括大学公益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观民,才能真正把握实践的脉搏和需要。而“设教”是指围绕公益实践的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编写相关的教材,推动相关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培养各级各类面向实践的公益人才,同时积极参与并推动各类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新鲜的血液,这是大学公益教育的立足之本。

三、大学公益教育的使命之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公益教育的使命之二,与前文提到的“大学公益实践”相关。此处,王名教授援引儒家经典《大学》中的说法,将其归纳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其中,明明德是指延伸大学的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通过公益服务于社会,在公益中践行大学的社会责任。亲民是指向受益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帮助受益者走上奋斗之路,用大学的专业、智慧和教化,激活蕴藏在受益者身上的公益内驱力。而“止于至善”则是指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来,营造大学向善的公益价值,提高公益参与者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维度。

王名教授强调,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或许不仅对于清华,上述两个方面的使命对于每一个致力于公益教育的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四、大学公益教育愿景的三个面向

接下来,王名教授说明到,虽然这两个使命是针对公益教育的不同方面,但他们的愿景是一致的——大学公益教育和公益实践的愿景在于美好社会、美好大学、美好人生。

让社会更加美好,意为通过公益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大学的公益实践,致力于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建设。让大学更加美好,意为通过公益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大学的公益实践,让大学更加向善,更加公益,更富有人文情怀。其三,也是最为根本的,让每一个大学公益教育和公益实践的当事人、参与者以及受益者,都能有更加美好的人生,能够积极向善、向上,并远离社会的恶。

五、公益的本质: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也引入演讲者的最后一个思考:公益的本质是什么?这里,王名教授再次引用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即2500多年前,孔子在和弟子的一段对话中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王名教授认为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公益本质的四层含义——公益的本质在于服务民生,帮助他人改善生活,也就是利他;在于教化其义,帮助他人提高他们的生命价值;在于提高当事人的生命价值,以上敬天地对得起祖先和不辜负良知;也在于远离各种恶,包括社会的恶和内心的恶。

在对上述思考的总结中,王名教授指出,中国大学致力于公益的教育和实践,一方面是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努力提高他们的生命价值,以达务民之义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在于提高每一个公益教育和公益实践当事人的生命价值,以上敬天地对得起祖先和不辜负良知,同时要远离各种恶,这就是敬鬼神而远之。结合前文所提到的三个概念来讲,也就是是“美好社会、美好大学、美好人生”,与此同时,这也成为了大学公益教育和公益实践所应当树立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