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研究院

Institute for Philanthropy Tsinghua University

主题演讲|Michael Moody:美国资助者与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经验与教训

1637835398(1).png

Michael Moody 美国伟谷州立大学家族慈善讲席教授

Michael Moody教授基于自己多年来的工作与科研经历,以自己任职的两所大学的慈善研究中心为案例分享了对资助者与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理解。这两家中心分别是伟谷州立大学约翰逊慈善研究中心和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前身为印第安纳大学慈善研究中心),是全美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两家慈善研究中心。在他看来,两个中心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但它们在早期与资助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差异导致了其后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

Moody教授首先指出了两家慈善研究中心的相似之处:

1. 它们都位于美国中西部城市,这里有着“拥护主义”(boosterism)的传统,集中表现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指民众以当地的商业和政治领袖为荣,致力于壮大领袖社群,并重视引入商业和国家资金与对外宣传城市来助推城市的发展;

2. 它们都隶属于州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各自所在州政府的支持,但更多资金来源于慈善捐赠;

3. 它们的成立都离不开本地区大型基金会等资助者的支持,印第安纳大学和伟谷州立大学的慈善研究中心分别由印第安纳州的礼来基金会和密歇根州的凯洛格基金会出资筹建,两者都是全国性乃至跨国性的基金会,但同时也支持着总部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发展。

尽管如此,两家中心不论是在资金还是规划方面却都展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主要表现为各自对于国家和地方、对于学术性和应用性的侧重不同:伟谷州立大学的约翰逊中心首要关注的一直是本地,近来才更多将视线转向全国,且始终聚焦于应用;而印第安纳大学的慈善研究中心自成立之初就面向全国甚至国际,其资金、研究和数据搜集都更注重学术性。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Moody教授通过回顾两家中心成立之初的情况和多年来的发展沿革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礼来家族慈善学院起源于印第安纳大学与一个名为“筹款学院”(Fund Raising School)的非营利培训项目的合作,以将后者引入大学校园。当时大学分管外联的副校长Gene Tempel与筹款学院创始人Hank Rosso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在礼来基金会项目官员Charles Johnson的支持下,得到了礼来基金会为期三年的资助,得以于1987年成立印第安纳大学慈善研究中心,由Robert Payton任执行主任。1990年后,中心又得到了礼来基金会更大的第二期资助,以及来自邻州的凯洛格基金会以及其他全国性资助者的资金支持。但从地域上看,除礼来基金会外,没有其他本地的资助者深入参与到中心的早期资助中。

这一早期资助情况对礼来学院产生了什么影响?Moody教授认为,首先,它的起源非常独特,来自于资助方、非营利组织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早期的重点事项是科研、教学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其中公共服务职能主要由筹款学院的专业人才培训项目承担,同时科研与学位项目的开发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放眼全国,在会议、理事会、培训课程及资助者上都体现出全国性;同时它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学术性,志在将慈善学科引入文科教育,激励大学中不同学科的教研团队投入相关研究,而且很早就开设了相应的学位项目。在后来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学院在继续专业培训的同时又设立了新的学位项目和研究所,开发新的数据库,其获取资金的渠道也不断扩充,但其主要资助者始终是礼来基金会和另一些全国性资助者。这一资助方背景使得礼来学院始终注重全国性。

而对于伟谷州立大学的约翰逊慈善研究中心,它的成立与印第安纳大学的慈善中心密切相关:来自密歇根州凯洛格基金会的负责人Russ Mawby与项目官员Joel Orosz希望将像印第安纳大学那样的慈善研究中心引入本州,最终因为伟谷州立大学所在社区的企业家社群和资金支持选择在此建立中心,由凯洛格基金会提供初期资金。它最初的名字是“慈善和非营利组织领导力中心”,1999年更名为约翰逊中心。中心运作的近三十年间,其绝大多数资助者都来自密歇根本地,且其中很多来自大学所在的密歇根州西部,而来自全美其他地区的捐助很少。近来,中心在项目运作上逐渐面向全国,如设立了关于捐赠的专业人才培训项目和讲席教授职位,并创办了学术期刊《The Foundation Review》等,但中心的资助者多数仍来自本地,这与印第安纳大学的情况很不相同。

Moody教授指出,约翰逊中心的成立有赖于一个全国性的资助者,众多本地资助者(包括商人和小型基金会),以及富有创业精神的大学校方领导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心早期的主要事务是教学和一些小型科研,后来则更多演变到对应用性的重视上;它自成立开始就以本地为重点,但在近十年也更多面向全国范围开展工作;中心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注重应用的愿景,在学术研究之外开展了大量的演讲、培训,旨在改进慈善事业的实践,提升对慈善事业的认识;随着时间推移,中心开展了更多全国性工作,包括在线学习资源、学术期刊和培训项目等,但对于应用性的重视贯穿了发展始终。

回顾这两个全美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慈善研究中心各自的发展历程,资助者与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Moody教授总结了三点:

1. 创始资助者为中心设定的目标和愿景在短期和长期内都非常重要。凯洛格基金会和礼来基金会在各自捐建慈善研究中心时的期望对于中心的发展路径非常重要,但这些目标和愿景只有在与校方领导及合作伙伴关系中有关各方形成共识时才有意义。

2. 当地的慈善捐助文化及与资助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密歇根州的案例中,随着时间推移,本地资助者希望中心更多向全国性转变,继而他们的资金推动了中心在全美范围内开展更多工作;在印第安纳州的案例中,慈善研究中心与礼来基金会的关系也很关键,但这一案例同时表明,受到本地资助者的资金支持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心要聚焦于本地。

3. 沿革和演变的路径非常重要。两个中心在数十年间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视为它们基于现实的资助情况和自身在慈善领域中的定位所做出的适应。这种路径的选择和演变不管是在中心成立之初还是发展的全过程中都受到与资助者关系的很大影响。例如,当中心的创始人或支持者退休,或当资助者不再愿意为中心提供支持时,中心往往就会办不下去。可见,基金会等资助者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慈善研究中心的发展路径而言是至关重要的。